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俊世太保
发送

0

微信推出“小程序”:应用分发的下一幕,开发者将要何去何从?

导语:微信“小程序”和应用宝“应用+”狭路相逢,腾讯的部署值得玩味。

9月22日凌晨,张小龙在朋友圈公布“小程序”,即之前提出的微信应用号,“小程序”是一种新的应用形态,无需下载即可使用应用,使应用“触手可及”。“小程序”已经正式开始内测,这也让人联想到了腾讯的应用商店应用宝。在22日的腾讯合作大会现场,应用宝宣布深化“应用+”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同样直指“触手可及”的内容和服务直达分发形态。微信“小程序”和应用宝“应用+”狭路相逢,腾讯的部署值得玩味。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移动应用生态的繁荣,App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移动创业之中。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开发者的处境如今已日益艰难,新的机会在哪里?这是长期困扰开发者的一个问题。本次大会应用宝主办的应用论坛上,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同时升级背后,应用宝和微信在思索什么?

在今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活动上,张小龙抛出了“应用号”的概念,在他看来,微信公众号的本意并不是传播内容,而是要提供服务,「我们在讨论一个新形态,叫应用号。用户关注应用号,就像安装一个App一样。」

无独有偶,在2015腾讯全球合作大会后,应用宝发布“应用+”战略,计划通过体验式分发和直达式分发将App内的内容与服务提炼出来,重新组织呈现,然后直接送达给用户。而继“应用+”战略正式推出一年后,应用宝则宣布再次全面升级应用+战略,并提出了新型的”机器人分发”模式。微信的“应用号”小程序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根据今年应用论坛上,腾讯移动应用平台总经理周涛介绍,以往当用户通过应用宝搜索“打车”,只会出现滴滴、Uber 等App,但加入机器人分发功能后,新的小滴机器人在应用宝中可以直接提供一键打车服务。而更厉害的是,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语音和机器人对话。在小滴机器人被唤醒后,它会自动出现在应用宝机器人列表中,随时恭候用户再次使用。

从产品角度来看,无论是新的应用+战略还是应用号,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核心思想都是将一些不太高频的应用嵌入平台后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腾讯的目的都旨在将内容和服务更好的与用户进行连接,并希望用户的一切行为都停留在腾讯帝国之后。这也是腾讯「连接一切」的战略体现,而这背后的逻辑则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如今的移动应用生态仍然非常繁荣,但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15年期间,Top100的应用所获得的流量从61%增长至69%,流量向头部应用汇集的趋势越发明显,这意味着新进入的开发者已经很难再获得用户和流量。虎嗅网创始人李岷说过,“现在我们的移动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有大量应用得不到发现,得不到传播的时代,我们今天共同的任务就是共同大战僵尸。”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群的分层细化,用户的需求也开始越来越垂直细分化,与泛生活服务相关的应用目前正处在爆发之势。根据应用宝的大数据显示,儿童、教育、生活、理财等生活相关领域至今没有出现超级巨头,开发者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也正是基于此,开发者仍然前仆后继的进入这个市场。用户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正在上升,但矛盾的是App获客成本的居高不下仍然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开发者空有好服务却难以脱颖而出。

所幸的是,每一个坏消息背后,总会有一些好消息。对这些创业来说,App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展现手段,他们真正需要分发的还是服务和内容。无数开发者开始将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的获客渠道,作为拥有高频社交属性的微信天然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而应用商店面临也意识到用户的改变,并开始尝试让用户可以直达内容或服务,以便能够和他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

虽然有不少开发者获得了成功,但从大局上来看,百度直达号、应用宝应用+、豌豆荚一览、UC轻应用这些探索基本没有对开发者当下的处境有任何大的改观,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开发者很多时候通过平台获得的都是长尾用户,没办法真正实现有效留存。像百度直达号通过搜索帮助商家引流来大量客户,但这些客户在下一次使用这些长尾服务时,如何唤醒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相比打开「手机百度-搜索」和直接打开App来说,虽然后者更为低频,但看上去却更加便捷。

或许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峻性,腾讯选择同时升级应用宝和微信,并希望借此解决早前的困境,以便能够将内容服务更紧密的和用户连接在一起。至于应用宝和微信能否解决这个困境,由于此时的产品才刚刚推出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对开发者来说,这或许会是一个新的机会。

殊途同归,但应用宝和微信却代表腾讯的两条腿走路

无论是“应用+”还是“应用号”背靠腾讯这棵大树,均拥有腾讯独有的社交关系链,开发者不仅能够获得平台的支持,他们的内容和服务还将能够通过腾讯的社交关系链进一步传播,最终实现覆盖率和口碑的提升。在智能化和大数据时代,则可以借助腾讯平台数亿用户的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并在各种场景中进行分发,最终实现内容服务的精准推送。

而从早前腾讯在其他领域的布局上看,其通常不会是一条腿走路。像与今日头条争夺内容资讯入口时,腾讯就借助腾讯新闻客户端和天天快报的双保险策略,腾讯最核心的即时通讯领域也是微信和手Q齐头并进,至于游戏那更不用细说。所以在如何更好连接开发者和用户上,腾讯借助应用宝和微信的同时出击并不足为奇。

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帮助开发者这件事上,应用宝和微信的做法本质上没有区别。双方都希望尽可能的让应用变得更轻,让用户享受到内容和服务,开发者在应用宝和微信上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差异性也会很小。但微信和应用宝使用场景的差异性,对腾讯来说又无法忽略。

相比微信,应用宝可能并非高频应用,即使在去年应用宝推出“应用+”战略后,打破了App的信息孤岛,让用户能直接获取优秀的服务和内容,并最终使得应用宝的用户粘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应用宝自身产品的基因早已决定,这只能最终成为一款带有强烈“搜索”属性的产品。

App其实是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本质上其实也就是服务。所以对应用宝来说,无论是新的应用+战略,还是机器人分发新模式,应用宝更多是出于对服务和内容的分发。这和搜索引擎的做法是一样的,尽可能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应用+是将基于应用宝移动搜索的海量流量针对传统服务业的一次更为直接的分发。应用宝希望能够以流量黏住商家和开发者,进而逐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最终完成一个闭环生态体系打造。

而微信推出应用号则更多是出于丰富自身场景,通过构建一套基于H5的新服务分发体系,最终实现微信连接一切的野心。这种体系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强调的是主动式订阅和个性化推送,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粉丝经济思维。

前者能直接给开发者带来稀缺的流量和用户资源,后者则强调经营,但开发者却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用户的沉淀。应用宝是通过精准搜索实现内容分发,微信则是凭借社交关系建立用户粘性,两个平台的差异性,早已决定了产品上的差异化。

今年3月底的微软Bulid大会上,微软现任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曾表示,“未来,机器人就是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而看到市场机会的可不仅仅是微软。Facebook的聊天机器人M、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Echo、谷歌的Google Now都在不断发展……许多流行的聊天软件,比如Kik、LINE、Telegram和Slack也都在程序中加入了机器人。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微信预订酒店,AA账单,预约医生,购买电影票,随着应用宝的升级,这也会成为体验各类生活服务的一个新入口。对腾讯来说,几乎所有的超级科技巨头都在思考如何更好的掌握未来,智能生活机器人将会是下一个重要场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腾讯自然也是不甘于后的,而什么产品最有可能成为虚拟助手的入口,给虚拟助手带来最大的支持,可能尚是未知之数。应用宝和微信的同时布局对腾讯来说将会是最稳妥的方式。

应用分发的下一幕,开发者将要何去何从?

目前的App市场已经到了一个近乎饱和的点,虽然每天仍然有大量新的程序不断在应用商店上架,但用户对于新应用程序的接受度却不断在下降。“App时代已经过去,机器人闪亮登场的时候到了”。这是花旗集团分析师近日给出的一个结论,要知道如今机器人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App经济在早期发展阶段的表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App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像很多应用功能仍然不会是轻量级的机器人能够实现的,户仍然需要App。但未来的App又确实将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的前面,新形态的App将会变得更轻,更容易触达用户,更加贴合服务生态。应用宝和微信如今正借助新的分发模式,在推倒整个移动互联网规则,并重新建立起新的规则。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下一幕,那么轻量的机器人无疑会成为应用分发的下一幕。未来,用户的注意力很可能将不在App本身,而是注目于应用内容及其提供服务的质量。很有可能,未来我们的手机上将不会再出现满屏幕的App,取而代之的是嵌入到微信里的各种应用号以及应用宝中的各类机器人。

对于App开发者来说,这完全是一件利好消息。在获得超级入口的鼎力支持下,先让用户使用你的服务,而不是成本非常高的下载一个App,如果你的服务足够优质,用户自然不会放弃下载一个App或者直接通过应用宝的机器人以及应用号(小程序)直接在桌面上生成一个图标。这不仅意味着推广成本大幅降低,也直接降低了维护更新的成本,这种循序渐进也许会更适合开发者的方向。

有趣的是,苹果也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在iOS10的iMessage新功能上,iMessage内的大量功能将需要通过web形式实现,我们也已经可以通过聊天窗口体验到各种聊天应用插件。苹果已经在App Store之外,再造了一个新的重要市场。或许,属于开发者的新一轮繁荣这次真的要来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专栏作者

虎嗅、雷锋网、钛媒体、雷锋网等专栏作者。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