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本文作者:宗仁 | 2014-08-11 19:06 |
近期火得一塌糊涂的Mobileye不仅让智能驾驶话题遭热议,也让国内那些做智能驾驶的团队开始浮出水面,“我们研发了一款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汽车安全预警手机App,它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来实现辅助驾驶。”这是那边周翔介绍的第一句话。
使用硬件加App来辅助智能驾驶的不少,可是使用纯App来辅助驾驶的却不多,我便问周翔“你们产品不用硬件,依靠手机摄像头的专业度Ok?”
“呵呵,你可以下载我们的App对着测试视频试一下就可以了”。
笔者下载App后对着测试视频,里面的汽车在移动,随着前面汽车跟手机摄像头的距离变化,App界面出现10米、13米、15米不等的距离提示;在路上开启GPS模式时,会直接显示成前面碰撞时间2.5秒、5秒的提示时间;另外会有个车道投影,随时提醒你不要偏离车道。
“如果想要测试的更准,就得像Mobileye一样自己做硬件。 自己拿到所有摄像头的参数,而不像我们这样自己通过测试iOS摄像头来估计。 这个摄像头的参数 就是定标的过程。”
“团队做了两年,之前一直在做视觉算法的研发和平台的数据样本收集,后面的App做起来倒很快。之前为了收集这些数据,公司雇了不少人,也请代理公司录了很多不同场景的视频,有北方的城市、南方的;城市的,乡村的。”
笔者一边测试App的时候, 周翔一边娓娓地说道。
当然收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项目初始时,我们对视觉算法复杂度估计有点太低。比如图片正样本和负样本的标注,这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它的量级还跟图像本身的内容有关。在项目开始没多久,我们还写了一套方案来自动化估计每一次的检测的效果的好坏,可是使用没多久发现,用处不是非常大。这跟传统的IT 行业不一样。
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做完汽车检测功能与车道检测功能。 我们预估过图像算法很难开发,真没想到它的困难度。”
作为一个专门做汽车辅助驾驶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3名海归博士,3名资深工程师,他们负责核心机器视觉算法的研发,包括目标的检测、跟踪和识别
“算法研发团队实力强劲,不仅有超过20余年的国际知名研究院的工作经历(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机器人和智能机器实验室、新加坡松下研究院等),而且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50余篇。” 听完这些我调侃周翔“博士太多会不会公司太像学术机构, 而不是企业?”“哈哈,有点, 不过博士都比较单纯。”
作为一个免费的App,我问周翔怎么考虑盈利的问题?
“护驾APP暂时会以免费的形态存在,并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优化和扩展功能,不断提供更好的产品。只要用户量能达到一定量级,依托汽车用户的高ARPU,可以围绕我们的产品定位做商业拓展。”
相关:
PP租车王嘉明:新型商业模式总是领先于法律的进程 所以我们不怕!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