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智能驾驶 正文
发私信给大壮旅
发送

0

特斯拉16 岁最好的生日礼物:生产与交付,双双破纪录

本文作者:大壮旅 2019-07-05 18:38
导语:特斯拉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特斯拉16 岁最好的生日礼物:生产与交付,双双破纪录

*雷锋网按:图片来自网络

雷锋网按,2019 年已经过半,特斯拉的过山车之旅还在继续,好在这个季度它们是从低谷冲到了最高点。本季,特斯拉不但扭转了第一季度车辆交付上的疲软,还创造了史上最高生产和交付记录,大大超出分析师预期,为自己的 16 岁生日献上一份大礼。好消息一出,特斯拉盘后股价涨幅一度高达 7%。

生产交付双丰收

特斯拉第二季度生产与交付报告显示,截止 6 月 30 日,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量达 95200 台,较最高交付量增加了近 5000 台,其中 Model 3 占到了 72531 台。产量上,第二季度走下特斯拉生产线的 Model 3、S 以及 X 共 87048 台,也打破了去年第四季度创造的产量记录。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在这份报告中骄傲的表示:“我们在优化全球物流和大批量交付业务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本季度特斯拉拿到的订单也超过了我们的交付量,因此第三季度会更加繁忙。我们相信,已经做好准备的特斯拉将在第三季度再创生产与交付新纪录。”

今年 6 月份,马斯克就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前透露过好消息,称第二季度特斯拉能交出一个好成绩。“我们现在状态很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季度特斯拉都能连破纪录。”不过,这份报告只包含了生产和交付情况,特斯拉能否借此盈利几周后才会见分晓。

马斯克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也是扎扎实实“打”了那些看低特斯拉人的脸,其中就包括 Barclays 的 Brian Johnson 和 Cowen 的 Jeffrey Osborne,这两位分析师均认为特斯拉第二季度最多交付 8.5 万台车。如果与今年疲软的第一季度相比,马斯克就更有理由高兴了,毕竟今年前三个月特斯拉只交付了 6.3 万台车,当时华尔街甚至都开始怀疑需求已经成了钢铁侠的瓶颈。随后,特斯拉股价也开始进入下行周期,今年累计跌幅达 33%。

“我们现在也搞不清特斯拉怎么拿出这张亮眼成绩单的,也许更顺畅的海外物流、潜在需求、更具吸引力的价格、销售奖励或税收减免都是马斯克的催化剂。”摩根士丹利股票分析师 Adam Jonas 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按照现在的节奏,如果特斯拉在下半年也能保持每季度 9.5 万台的交付量,今年它们就能站上年交付 35 万台的门槛,离马斯克年交付 36-40 万台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过山车上的特斯拉

去年年底扭亏为盈后,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再次转入亏损,而且一亏就是 7.02 亿美元。5 月份,它们不得不再次售卖 27 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以筹集资金。

“我们认为,第二季度特斯拉销量大增是提前释放了消费者需求,借了联邦电动车补贴退坡的东风,毕竟第二季度不买,到 7 月 1 日补贴就会从 3750 美元缩水到 1875 美元,因此第三季度特斯拉的成绩单恐怕会再次变得黯淡。”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CFRA)股票分析师 Garrett Nelson 在研究报告中解释道。

“过了生产和交付这一关,下一步市场会将主要目光集中在特斯拉的单车利润上。由于销量上来了,特斯拉单车成本肯定会因为平摊的固定成本而有所下降。不过,产品组合过于单一以及今年的多次降价可能还是会对其单车利润造成影响。”Nelson 说道。

与传统制造商相比,特斯拉的销售渠道大不相同,特斯拉需要自行完成交付工作。最新数据显示,截止第二季结束,特斯拉还有 7400 台车在途运输等待交付。虽然投资者看到这些数据可以松一口气了,但特斯拉在成长为主流制造商的路上依然伴随有风险,因为它们太依赖 Model 3 了,而这款车型的利润可没有另外两位车型高。

Cowen 分析师 Osborne 依旧不看好过段时间的特斯拉财报,他认为第二季马斯克难以力挽狂澜,因此特斯拉股价到时还是会进入下行通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特斯拉还在不断流失人才,其中就包括主管生产的副主席 Peter Hochholdinger(去了特斯拉竞争对手 Lucid)。除此之外,负责特斯拉欧洲市场运营的 Jan Oehmicke,车辆设计师 Jan Oehmicke 也选择弃马斯克而去。

16 岁生日快乐

特斯拉16 岁最好的生日礼物:生产与交付,双双破纪录

*雷锋网按:特斯拉 Roadster,图片来自网络

16 年前,Martin Eberhard 和 Marc Tarpenning 两位工程师共同创立了 Tesla Motors(现在特斯拉全名是 Tesla Inc.)。公司诞生初期,它们的办公室设在 Menlo Park 的一座老楼里,陈设只有 3 张桌子。不过,当时这两位工程师就有个疯狂的商业理想:他们要制造电动汽车并将这块蛋糕做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因为电动车在汽车市场连边缘化都算不上。一开始,Tarpenning 和 Eberhard 想借助莲花的底盘做一辆电动跑车,但想实现这个梦想他们至少要拉来 700 万美元,这在当年完全是天方夜谭。

那个时候,马斯克正幻想着将老鼠送上太空呢。不过,Eberhard 和 Tarpenning 也了解到,这位创立了私人火箭公司的百万富翁有兴趣为电动车投资。于是,在一个周五他们专门飞到洛杉矶面见马斯克。周末的两天里,马斯克就为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搭建出强大的“外骨骼”。周一,双方再次会面后,钢铁侠即宣布正式入伙特斯拉。

当时的马斯克是特斯拉两位创始人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他不但有足够的工程背景(能理解公司到底在做什么),手上还不缺资金。入伙的钢铁侠为特斯拉带来了 650 万美元投资,他也顺势成了公司最大的股东兼主席。去年,马斯克则因为私有化风波辞去了公司主席,不过他依然是公司最大股东。

不久之后,由于车辆在动力电池技术上遭遇了瓶颈,马斯克又拉了 JB Straubel 入伙。与马斯克一样,Straubel 也是热爱电动车之人,对于锂电池他更是业内专家。在与 Eberhard 和 Tarpenning 会面时他就直接表示,自己正借马斯克的资金在开发特斯拉需要的电池呢。

在随后的 16 年中,特斯拉也算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即使是汽车行业最被看衰的公司,它们也逐渐成长为市值 400 亿美元的超级巨头。

除了电动车,现在的特斯拉还涉足能量存储系统业务,这也是 Straubel 依然在深度参与的项目。如果放在时代大背景中,特斯拉则在参与一场有关未来交通的争夺战,而它们毫无疑问是电动车市场的开路先锋。显然,这也是传奇投资人 Ron Baron 看好特斯拉,认为它们有能力成长为一家万亿美元公司的原因。

从 Roadster 到 Model 3

特斯拉获得现在的地位岂止是不容易,它们推出的每款车都遭遇过跳票,以及无数的质疑。就拿初代 Roadster(就是猎鹰重型火箭送上太空那款)来说,它的诞生赶上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那时的人们可没闲钱买这种双座跑车,别忘了它还是电动的。除此之外,Roadster 的生产制造也不断遭遇麻烦,有媒体甚至将特斯拉破产的相关回顾视频都准备好了。

好在,特斯拉挺了过来,Roadster 最终卖的还挺不错。这款产品还孕育了“WhiteStar 项目”,并最终催生了 Model S。

将 Model S 推向市场也是一波三折,要知道那时候 Roadster 的生产还举步维艰呢。2007 年,马斯克向著名汽车设计师 Henrik Fisker 介绍了 WhiteStar 轿车的概念,它不但能载上一家人出行,价格还必须缩减到 Roadster 的一半。不过,双方合作期间 Fisker 却拿不出让人满意的设计作品。2008 年,Fisker 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 Karma 混动车和特斯拉叫板。好在,马斯克又及时找来了马自达设计师 Franz von Holzhausen,双方的密切合作终于让 WhiteStar 项目有了成果,它就是 Model S,一款重新定义电动车也重新定义汽车的产品。

随后的 Model X 也是历经了一波三折,那个著名的鸥翼门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解决生产问题,马斯克 甚至睡在了工厂。幸运的是,Model X 上市即大卖。同时,钢铁侠也从这款车种吸取了不少经验,在开发 Model 3 与 Model Y 时,他变得实际多了。

走向未来

特斯拉16 岁最好的生日礼物:生产与交付,双双破纪录

作为这个时代最具话题性的创新者之一,马斯克依然在引领特斯拉参与成长路上的每一场恶战。虽然市场上不断有“特斯拉杀手”冒出,也不断有负面消息围绕,特斯拉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年,中国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将正式建成投产,电动军团们又要迎来新的高速增长期。

除此之外,马斯克还在不断为公司产品线补充新鲜血液,无论是 Model Y,Semi 卡车还是新款 Roadster,都有能力在细分市场分得一杯羹。

特斯拉并非电动车的发明者,但它们让汽车行业意识到,消费者愿意为设计精良的电动车买单。回溯过去 16 年,我们也可以说,特斯拉的征程才刚刚开始罢了。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