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智能驾驶 正文
发私信给张梦华
发送

0

组队,找钱,商业化......国内高校的无人驾驶如何从 0 到 1 ?

本文作者:张梦华 2017-08-23 14:35
导语:专访北京联合大学低速无人车团队负责人刘元盛教授。

雷锋网·新智驾按:国内无人驾驶公司是在近两年时间里野蛮生长起来的,资本的助力,大公司的入局,都帮其赢得了可观的关注度。相较而言,资本辐射区之外的高校无人驾驶团队,声量则要小了很多。

北京联合大学是国内无人驾驶研究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作为一所市属高校,联大从 2013 年组建无人驾驶团队,不到 4 年时间,便在园区低速车方向成功找到切口,快速迈向了商业化,企业订单逐年增加。

近日,雷锋网·新智驾采访了北京联合大学低速无人车团队负责人刘元盛教授,了解了其近几年在无人车领域从 0 到 1 的探索过程。

组队,找钱,商业化......国内高校的无人驾驶如何从 0 到 1 ?

*刘元盛教授带领的低速车团队(前排右三为刘元盛)

1.

对刘元盛来说,无人驾驶园区低速车的尝试仅仅是一次机缘巧合。

2015 年,刘元盛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称联大)无人驾驶团队刚刚组建两年,并已成功开发了无人驾驶汽车京龙 1 号,京龙 2 号和京龙 3 号。

作为主要教授成员,基于商业化落地的要求,刘元盛独立带出一个 10 人左右的团队,以寻找适宜的无人驾驶落地方案。因为要保证商业化的可行性,成本须严格控制,学校分拨的经费不到 20 万。

“当时我们还没有明确说要做低速车,只说要转变,但转到哪里去?能否成功?谁也不知道。反正就给一些经费,你们去做吧。也完全没有想产品,首先想的是哪个方向有可能。”

和两年前刚开始时一样,这又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一次与北京市动物园管理人员的聊天中,对方提出能否帮其研发一辆无人驾驶巡逻车。照应着这个“需求”,刘才开始了这类车型的拓展。这之前,他已经有了多次失败尝试。

特教学院是联大的特色学院。刘元盛最初设想的是做一款残疾人使用的自动驾驶轮椅。但买到轮椅之后,困难开始密集出现。

因为本身的机械设计限制,轮椅拆解组装难度较大,同时,激光雷达、摄像头这些传感器也找不到合适的安装点。更重要的是,即使这辆自动驾驶轮椅做出来了,但一辆仅传感器成本就超过 10 万元的轮椅究竟能覆盖多少人群,又成了悬在整个团队头顶的难题。不久,这个方案不了了之。而后来的老年代步车方案也基本延续了前者的命运。

2.

相比于一般的无人驾驶汽车,封闭路段的园区低速车实现难度要减少许多。避开了复杂路况,系统只要完成固定道路学习便可实现区域内自动巡航,这也是目前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无人驾驶快速商业化的可行方案。

回去后,刘元盛就巡逻车方案申请了北京市科委的课题项目,虽然获得了一笔资金支持,但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前景仍未可知。

“去科委报项目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不错,但真正立项的时候,看到是那样的车,很多人就觉得只是一个玩具,没什么意义。”

组队,找钱,商业化......国内高校的无人驾驶如何从 0 到 1 ?

*团队的无人驾驶接驳车

刘花 2 万块在淘宝买了一辆高尔夫球车,将快递送来的车辆散件组装成了其最早的低速试验车。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团队5、6个人就把精力全用在了这辆高尔夫球车的改造上,几个人趴在车子底下一根芯、一根线地拆,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全部进行了重组。

基于成本限制,很多传感器被排除在外,最后的成品是一辆安装了一个 16 线激光雷达,硬件成本在 20 万左右的无人驾驶巡逻车。而后,这辆“改装粗糙”的低速车在动物园进行了 5 期夜间测试。也以此为起点,园区低速车方案逐渐被验证,成为刘元盛主要聚焦的方向。

3.

刘元盛真正开始无人驾驶方面的研究是在 2013 年。当时,刚刚转至联大任特聘教授的李德毅院士,提出组建一个 30 人的团队,主攻无人驾驶。刘元盛被率先选入,带团队,并负责底层改造。

和当时国内无人驾驶的行业状况相似,联大 30 人的团队中,仅有一位清华博士曾从事过该领域研究,其他成员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刘元盛最早学铁路信号,后来做芯片设计,虽有学术积累,但关于无人驾驶,同样需要从零开始。

要造出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从车辆的每一步改造和每个传感器的选择,再到商业模式的落地,团队基本是赤手空拳,像试验电灯灯丝一样寻找答案。

“我们基本是零起步,人家怎么改,我们就怎么看,天天学。第一辆车就是人家帮我们改的。”刘元盛向雷锋网·新智驾回忆。

最初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李德毅和军事交通学院的智能驾驶团队。前者是国内最早进行智能驾驶研究的学者之一,而军事交通学院也早在 2000 年左右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推进。

因为可参照范本较少,从底层改造到传感器应用,绕弯路不可避免。“国内外能用的雷达我们基本都用了,进行对比、实验。”

不过,交完入门学费,联大也很快拿出了成果。

组队,找钱,商业化......国内高校的无人驾驶如何从 0 到 1 ?

*北京联合大学的无人驾驶汽车在 2017 年天津的智能驾驶挑战赛

2013 年,团队改装出第一辆电动无人驾驶汽车,并在第二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获得民用组第 1 名和全国第 3 名。2015 年,改装自北汽的京龙 1 号又在郑州到开封的 30 多公里非封闭道路上进行了测试。对团队来说,这些都是技术爬坡中的关键节点。

近几年的无人驾驶比赛中,联大的无人车频频露面,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世界机器人大会,天津智能驾驶挑战赛,联大都有参赛车辆取得不错的名次。

最初两年,北京市市教委和学校的 2200 万资金为团队提供了经济支撑,因为主要作为教育投入,对商业回报要求较低,团队得以有充裕空间进行多方面尝试,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不计成本”。以京龙 3 号车为例,除去软件和车辆费用,车辆配备的 9 个传感器成本就超过 200 万。

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短期内无法落地的“前景”逐步明朗,学校开始寻求其它商业化的可能性,因此才有了之后在各种车型上的尝试。

4.

另一方面, 2013 年起步之初,刘元盛就开始带团队对外寻求车企合作,沃尔沃、长安、北汽等多家厂商都被叩过门,但都拒绝了其要求,最后与北汽的合作则主要归功于政府的牵头。

起初的合作较为浅显。北汽贡献车辆,联大做技术改造,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两方介入渐趋深入。去年开始,联大与北汽、清华开始联合申请项目,三家分工合作。北汽提供车辆层面的支持,联大主攻低速车,清华的方向则是开放路面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组队,找钱,商业化......国内高校的无人驾驶如何从 0 到 1 ?

*北京联合大学校园内的无人驾驶接驳车

相较前几个年头,2016 年是国内无人驾驶行业爆发的一年,相关软件和传感器公司相继出现,车厂开始积极介入。联大的低速车方案不断得到验证,合作企业与资金来源同步增多。

“我们的设想是上游有人出钱,下游有人落地,我们只负责技术实现。原来这个模式很难找到支持,但现在已经有比较多靠谱的合作方。钱不是问题,他们来出,用也不是问题,他们来用,我们就帮他们实现。”

而从第三代改装车开始,刘元盛也找到了外部用户——两辆接驳车在 2015 年就卖给了深圳一家科技公司。

起初,根据李德毅的提议,刘元盛团队就园区巡逻车、接驳车、洒水车、急救车等各个车型都试了一遍,之后又在个别经验证的方向着重推进。今年团队已经完成了 20 辆园区车订单。

订单主要分两部分用途,一方面为国内高校无人驾驶研究作教具,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企业的示范工程。接下来,与企业合作的园区车将会有部分在深圳进行园区常态化运营。据刘元盛介绍,眼下,其巡逻车硬件成本在 20 万左右,即将新下线的车辆中,因为传感器更多使用了国内品牌,成本上又得以压缩。

“从低速车来看,成本上可以不用考虑,数量只要达到百级,成本就能再降低一半以上。”

今年 6 月份开始,联大的无人驾驶校园接驳车也已经在不定期运行。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