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送

0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本文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6-11-23 19:24
导语:到了今天,供给侧的严重过剩,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选择权已经完全交到了用户的手上,彻底进入用户为王的时代。

过去两年,尽管创业市场进入了“资本寒冬”,但每天仍然有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一方面各个新兴行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速拥抱互联网。竞争对手的增多,意味着企业对产品、服务、内容和推广策略的要求不断提升,互联网运营正由小米加步枪的“轻模式”逐渐演变到飞机加坦克的“重模式”。

互联网的颠覆者

在回答标题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一个终极三问:

年轻人进入互联网怎么创业?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

哪些行业会是雷军口中的风口?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经常将“用户为王”挂在嘴边的方兴未艾的互联网行业。

过去,联想要卖一台手机,要找一大堆的市场调查人员去调查,然后要生产两百万台,然后开始广告铺渠道。娃哈哈卖水也一样。宗庆后牛在哪里,不就是请王力宏做广告、在全国各省市铺渠道,就这两个强。把渠道铺好,广告提升知名度,剩下的环节在于生产效率。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日本人发明了一整套逻辑,叫“精益生产”(Just in time),风靡整个八九十年代。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以前客户只是三者关系中的一者。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JIT已然行不通,光提高生产效率没用,因为消费者不买账。这就要求企业要从产品的代理人,变成用户的代言人。在过去,厂家是渠道商的上游,用户是渠道商的下游;在今后,用户是渠道商的上游,而厂家是渠道商的下游。

今天唯一的差别就是消费品在改变,牵扯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另外,消费品已经从实体转到虚拟了。改革开放前后,物资极度匮乏。为了喝水方便,所以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卖水给你;为了吃得方便,所以康师傅和统一卖方便面给你;为了有衣服穿,所以李宁和美特斯邦威卖衣服给你;为了住得方便,所以万科和万达卖楼给你。这些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发财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资其实都是过剩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企业现在都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为什么日本五大电子企业(指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夏普)挣那么多钱,而为什么现在又亏钱?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图为日本秋叶原电子产品一条街

因为他们把效率提高到极限,最终一定是亏钱的。以前我们穿衣服是因为要保暖,现在是为了时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换。日本人做的家用电器,说实话如果因为用破你才去换,你一百年也不会用坏。千禧年后,一个新的消费品,虚拟网络出现了,我们把更多的娱乐放到了虚拟上面,结实耐用变得不是第一诉求,所以它们破产了。

以前男人赚钱了就泡夜总会,所以当时北京的天上人间各个城市的夜总会都发财了,现在男人流行到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实就是网上的夜总会,这是一个虚拟的消费品升级。

另外一个升级是什么?同样是这些实体公司,它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现在有句话说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岁以下男生的消费需求,三句话:爱美,怕死,缺爱。

这几乎是现在所有消费的重点,年轻人选择创业,只要围绕这三句话,围绕这三个去做消费品都是对的。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很难再出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公司了,但我认为一定还会有新的大公司出现。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就是三大门户网站:网易、搜狐、新浪。但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谁会知道BAT会崛起吗?当时我记得很清楚,在北京,技术人员都不愿意去百度,因为要么不看好,要么觉得庙小。腾讯、阿里也差不多,都只能算第二梯队,但这十年过来,他们三个成为最强者。同样的道理,你认为他们三个未来就是最强的吗?不,一定会有新的公司去打败他们。

那就有这样一个启发,那个新的颠覆者要具备什么特征呢?

首先,我们回顾互联网的发展。我觉得互联网的发展和一百多年前的电力发展是一模一样的。

1895年爱迪生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世界上第一个电厂,发电机是英国人发明的,但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电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厂它可以集中供电,这家公司也就是今天的GE。

当时电力刚出现的时候,就像我们十几年前看互联网一样,都觉得很神秘。GE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电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并未成为当时最赚钱的公司。现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苹果就像一百多年前的电力公司,中国的BAT也是,一直在做的工作是网络基础建设,未来真正赚钱的一定不是它们。

有了电,整个世界产业都发生了变化。福特因为有了电站,1920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以前德国人做一部汽车大概需要10个人花半年时间才敲出一部汽车,但福特的汽车流水线使得生产汽车的效率获得极大的提高。当时在德国卖一部车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卖T型车,只卖500美金。T型车的存在时间大概从1920年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为了美国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电,我们可以发明什么?发明电冰箱、电风扇、电视机、收音机、MP3、手机等一大堆电器,这些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在电的基础上发明这些的,都成了最有钱的人,也不是之一。

比如电冰箱的发展,其实就改变了当时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大家都知道波士顿是一个有钱的美国城市,我们路演都要去波士顿,因为那边人很有钱。波士顿最早靠什么起家,靠捕鲸鱼,运冰船这两个产业起家。捕鲸鱼是为了做蜡烛,运冰船是把冰运到欧洲储存食物,但有了电发明以后,这些行业都消失了。

比如电熨斗。为什么我们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为有了电熨斗的出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一个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个小时做家务,其中2到3个小时在烫衣服,后来有了电熨斗,女人的家务工作时间变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门去工作了。正因为走出家门工作,才开始有了经济独立,有了经济独立也就可以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

这时候你再看香奈儿的包,现在很多女人都在买她的包,但是香奈儿真正厉害的不是包,而是她的创造性。

当时女人的裙子都很长,她们出来工作后都觉得不方便,后来香奈儿在巴黎,作为第一家把裙子裁剪到膝盖,这就是今天职业装的由来。香奈儿还发明了什么,运动服装。为什么她会发明这个?因为她有个情侣是俄罗斯人,一个作曲家,当时只有俄罗斯人穿秋裤,她从这里得到启发,把秋裤加上两个口袋,就成了今天的运动服装。

其实,我在说这些比喻,也是在说今天互联网一切都好,BAT把基础建设都搭好了,就像我们30年前的中国经济腾飞要先修桥造路一样,但那些修桥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赚钱的。你去买A股里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会赚钱,同样的,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进入到下半程,就是一定要用这些BAT造好的基础建设做出创造,这些创造就是雷军口中的风口,而这些创造者就是有可能超越BAT的颠覆者。

用户为王的时代

到了今天,供给侧的严重过剩,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导致选择权已经完全交到了用户的手上,彻底进入用户为王的时代。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甚嚣尘上的乐视生态战略中心位置就是“用户”。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依文集团CEO夏华女士在某创业营讲课时画的战略草图依旧将“用户”放在最中心。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武林书局战略规划图

有人问,我们不是早就在说“用户就是上帝”了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时我们一边在说“用户就是上帝”,一边在塑造“用户忠诚度”。期望用户对自己忠诚,这不是上帝的逻辑——只有人们对上帝忠诚,上帝怎么可能对某个人忠诚呢?所以那时用户并不真的是上帝。

那什么时候用户才是上帝呢?只有当用户真正掌握选择权,动一动手指头就能对企业生杀予夺的时候,他才是上帝。当用户轻轻松松就可以从一个平台、一个产品切换到另一个平台、另一个产品的时候,当企业每天因为用户的选择权而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的时候,用户才真正是上帝。这时就变成了企业要对用户忠诚,而不是用户要对企业忠诚。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时代变了,企业也要跟着变。因此企业转型的终极思路是转身,过去是面朝企业,背对用户,现在要反过来,面朝用户,背对企业,一切用户说了算,这样的企业才能拥有比较光明的未来。

美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叫Priceline,这家公司说住宿的价格怎么能让酒店来定呢,应该让用户来定价,它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比如,我今天飞到了纽约,跟朋友一起在曼哈顿吃晚饭。曼哈顿的五星级酒店假设是600美元住一晚,我吃饭的时候拿出手机打开Priceline,出价200美元住五星级酒店。这时酒店估计不会搭理我,但是没关系,我一边吃一边等。到九点钟的时候可能就有酒店搭理我了,如果还是没有酒店搭理我,我就继续等。等到十点钟,很多酒店对于今晚有没有空房就比较确定了。衣服的库存今天卖不完可以明后天打折继续卖,酒店的库存跟衣服的库存不一样,一旦过了晚上十二点,房间的库存就彻底清零了。

所以,到晚上十点它基本确定今晚有空房间之后,就有可能接下200美元住一晚的订单,这至少比房间空在那里要好。这家酒店决定等到晚上十点再接这类订单,旁边的五星级酒店就想,我提前两分钟接这类订单行不行?这样一来,准备十点接单的酒店就无单可接了,它就想我到底什么时间能确定这个房间会是空的?最终它可能九点半就接单了。为了争夺用户,另外还有一家酒店可能九点钟就接单了。Priceline就这样让酒店相互博弈,让酒店对用户忠诚。

Priceline从酒店的代理人,变成了用户的代言人。它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值737亿美元,成为举足轻重的上市公司。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现在如日中天的Uber和滴滴打车。打车软件彻底改变了出行行业的世界观。在过去,出租车开在路上,在视野范围内看到谁就接谁,这是出租车司机B2C的世界观。有了打车软件之后,你在APP上一按“我要用车”,所有的出租车就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被你选择,这是C2B的世界观,让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是专车,你上车之后,司机对你说,你觉不觉得冷啊,要不要喝水啊,车上有WIFI你要不要用啊,为什么他这么体贴?因为乘客下车之后对他有个评价,这个评价特别重要,如果评价比较差的话,他接下一单就会变得比较困难。

最近美国大选,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希拉里的竞选过程前期一直非常顺利,在人们看到了第一个黑人总统之后,满心期待迎接美国第一个女总统。而现在逐渐呈现出“她时代”的信息,让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再一次放大。纵观整个过程,希拉里本人的语言和手法,合理、靠谱,正面,甚至积极、高大上,非常合乎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可出人意料地是,最终的获胜者是唐纳德·特朗普。

总统大选之前一直被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而不是一种艺术,有很多媒体气象指数,此次特朗普的获胜,或许会推翻数据专家钻研多年的所有成果。

此前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希拉里,比如NBC、CNN、ABC、《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媒体在为川普宣传造势,比如FOX新闻等。绝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都在反复显示希拉里以或高或低的比例领跑川普。几乎是到最后一刻,美国主流媒体才承认,特朗普赢得了2016年大选。

不能说美国媒体集体说谎。因为媒体作业流程涉及很多人员,做一两个假新闻不难,但要几十家主流媒体几十个工作日持续不断地造假,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美国不可能。惟一的答案就是,传统媒体的那一套不灵了,不能真实反映美国选民的想法。在持续性报道中,媒体采编作业因为个人喜好,偏离了应有的客观标准,失去选民的信任。拥有独立思维的选民,拒绝与自己不信任的媒体互动。很快形成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圈。

如果希拉里的主张代表着政治正确,那么特朗普的言论则代表着民意。

希拉里在twitter上的粉丝数为960万人,希拉里的发帖质量高,帖子有实质内容,有各种信息图(infographics)展示她的政见,她还用很多精心制作的小视频来说明问题。按照传播大师麦克卢汉对媒体的说法,希拉里更依赖于高像素、高感官刺激的“热媒体”,将信息推送给受众,对方不需要去互动。制作这些媒体宣传的成本更高,希拉里背后有庞大团队在操作这些。但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而特朗普在新媒体上的表现,则选择和网民打成一片,属于自然而然的网红。他在推特上有1200万粉丝,发帖3.2万条,比希拉里活跃得多。特朗普基本上用文字,给其他媒体生成了更多话题。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电视等老媒体分析得底朝天。文字属“冷媒体”,制作成本低,想象空间大,虚实结合,柔韧性强。

从新媒体的策略来看,特朗普不像是共和党的人,而像是标题党的人。他在那些推特文字中,以简单的标签化的语言,攻击自己的对手和批评者,如小卢比欧(L ittle Rubio)、撒谎者泰德(Lying Ted)、坏人希拉里(Crooked Hillary)、笨蛋沃伦(Goofy Elizabeth Warren)。这些标签简单粗暴,涉及人身攻击。无奈一旦有人被他贴上标签,撕都撕不掉。他的那些帖子多为嘲弄、挖苦。大量粉丝的迅速传播,也使得他的每一次发帖,都成为不花钱的广告。

在制造话题上,特朗普是大师级别的,特别会兴风作浪。他常用的做法是“先开火再说明”,先不管三七二十一,针对墨西哥、女性、其他少数族裔的言论,都迅速被人捕捉。你骂也好,捧也好,都是草船借箭。在新媒体领域,特朗普那些人身攻击,风格和一些靠炒作和互撕上位的网红如出一辙。

特朗普的当选,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那就是用户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

有一个法则叫一万小时法则,我觉得这是非常对的,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万个小时的锻炼,这个其实也会决定你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决心创业的人来说,也是一样。无论身心、经验,还是对行业的了解、产品的打磨,都要准备充分,再上阵,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我们举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学巴菲特,为什么先不从他的学习能力学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奥马哈那个小镇的时候。当时美国大概也只有三千多个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个股票所有的财报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谁问他,他都能给你说出这个财报的亮点和不足等等各个方面,这也奠定了他能够快速的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属于新兴行业。在互联网成为创业的主旋律下,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大军中来,成为这个朝阳产业中的一员。

但这里还是要给跃跃欲试的互联网创业大军提一个醒。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尤其是创业,可谓九死一生。创业办公司绝不是件轻松活儿,切莫当儿戏。记住,时刻关注自己的现金流,提防枯竭,能尽早融资就尽早融资,哪怕牺牲点股份,少点估值。

莫借高利贷!莫借高利贷!莫借高利贷!!!

最后,狭路相逢智者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祝大家都是那头风口的猪,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雷锋网注: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作者@汤店长原创发布。汤店长,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牛津media lab研究员,联梦互动创始人,武林书局读书会创始人,8年营销管理经验。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专栏作者

中国最大、最活跃、最具人气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