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本文作者:林藠头 | 2016-05-27 13:34 |
按:今年8月,雷锋网将在深圳举办一场盛况空前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大会。届时雷锋网(搜索“雷锋网”公众号关注)将发布“人工智能&机器人Top25创新企业榜”榜单。目前,我们正在拜访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相关公司,从中筛选最终入选榜单的公司名单。如果你也想加入我们的榜单之中,请联系:2020@leiphone.com。
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中国北京大区主席, “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机器人技术,在医用机器人、仿生机器鱼与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过突出成绩。有这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头衔,但在微信上,王田苗给自己的Title只是一个朴素的“北航王博士”。
(图为王田苗教授随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南极,测试“极地漫游者”机器人系统)
在国内,从事机器人研究和制造的人没人不知道王田苗教授,就如同85后没人不知道周杰伦。他很少接受采访,在网上能看到的信息非常有限,出口多半是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部门直属的媒体机构。接受科技网络媒体采访,这应该是第一次。
王田苗教授从本科、研究生、博士到毕业之后的从教生涯几乎都是在和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具体领域打交道,北航也是一所学生创业氛围比较活跃的院校,因此,王教授对机器人学界、产业界的发展感受很深刻。在正式采访之前,王老师先集中分享了一下对未来机器人领域的几个判断。首先,从历史进程来看,机器人是一个长期的刚性需求;第二,未来机器人应用的重点领域,一是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先进制造、物流仓促、农副产品等应用领域,二是智能汽车、精准医疗等领域特种机器人的发展,三是客服、陪护、社交(聊天)机器人等服务类机器人。
雷锋网也将这几个判断整理成文,详见《专访北航机器人教授、博导王田苗(下):机器人未来三大重点应用领域》。
王老师是学者出身,谈吐温和但也锋利,“任何科技浪潮都会带来泡沫,是正常的,关键是政府在泡沫里以政策引导方式参与过多的话,由于反馈调节方面滞后反而带来负面或过剩的效应会更大”、“我不方便评价伟大科学家霍金和知名企业家Elon Musk,但我不相信人工智能会觉醒超过人类的说法”、“想让人形机器人以商品形式走入家庭社会从事各种家务劳动等,这十年都没有机会”。
在两小时的交流里,王老师给雷锋网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当雷锋网问及“看过那么多人,那些走得长远的创业者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王老师阐明了他对“成功”的评判标准,或者说对人的评判标准:作为一个人性角度来说,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其实特别特别重要,不应该拿一个模子来去衡量,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创业者才叫成功,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的三万天首先只要健康、只要快乐,不给社会带包袱,其次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追求过程中对家人、对社会有那么一点点贡献,就已经算得上是不错;如果能够带领一批人干一番对社会有价值的事业,那么就更优秀了。
“对学生来说,他如果想去当科学家,如果想去当创业者,如果想到非洲、到南极、到没有人的地区去探险未知的事情,我觉得都应该去尊重他的原则,这是他人生,不是别人人生。”
雷锋网:这一两年资本市场对机器人的热情非常高,甚至有一点泡沫,您觉得这是好事吗,可以促进这个市场的发展吗?
王田苗:说到这个事,我自我感觉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泡沫是任何一个高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你看看Gartner曲线,前期是创新,然后慢慢成长,然后是估值过高形成泡沫,然后回归理性,然后再复苏。在泡沫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希望和预期很高,所以说就出现了过多的投入;再加上在投入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说投资有一个惯性——就会出现泡沫,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泡沫,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造汽车也曾经多达200家,过去80年代初日本从事机器人设计制造公司也多达200家,美国互联网技术领先地位也是在泡沫中通过理性回归发展的。
在这里面,有两点我自己觉得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点,信息要更加相对透明,要让真正的商务投资商有理性,自己来判断;第二点,这个事情尽量让民营的一些资本多介入,关键是如果政府在泡沫里以政策引导方式参与过多的话,由于反馈调节方面滞后反而带来负面或过剩的效应会更大。比如说咱们都知道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这是最明显的例子。
雷锋网:霍金或者Elon Musk说人工智能会有意识、会觉醒、会威胁人类,这个观点有根据吗?
王田苗:他们有的是伟大的科学家,有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他们的观点我来去评价确实比较难,我不清楚。但是从我来说有两点,第一:我不相信。
雷锋网:不相信它们会有意识?
王田苗:对,我不相信,至少在我有生之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我的理解是不可能,完全具有个性化感情、具有生物性自学习、具有自繁殖等,我不相信。第二,从人类自然和谐的角度来理解,我也不赞同去做一个完全像人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东西,能够替代人从事许许多多事情,人仅仅是发号施令的主人,我认为那样的话,人也不会幸福快乐,他自身没有劳动的付出,也就没有快乐,也将可能自身毁灭。我的理解还是很希望把机器人作为一个辅助人的工具,我不希望出来这样一个东西,它来替代人。
雷锋网:现在市面上很多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王田苗:人形机器人分两个层面,我们先说学术层面。
学术层面,作为作为一个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或者作为一个人们希望探索的东西,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应该给予支持,无可非议。人形机器人能够跪下、起来、跨越障碍,从效率上虽然不如轮式,但是从复杂空间、灵巧度进行移动的这种性能,现在来看是最好的。
所以从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包括日本的Asimo、波士顿动力的Atlas、软银和阿里投资的Pepper,都是在追求这个东西。事物就是这样的,本来想理解飞鸟的,做着做着,最后飞鸟没有出来,飞机出来了;本来想模拟怎么纺织的,两个手做纺织的,做着做着,纺织没有做出来,纺织机械做出来了。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如果再深入一点,派生出来一种生物材料或者是生物肌肉,你不能不说不是科学上一个里程碑的贡献。
所以说,从研究角度,应该客观和尊重的看待,但是如果把它夸大,把它带到产业,甚至带到伦理方面问题,这个时候可能就有一定的偏差与距离。如果从产业角度来理解人形机器人,首先人们会来质疑它很多事情,比如说成本,比如说到底能完成什么功能,比如系统安全性,比如维护成本等。很多需求是想象出来的,而这种想象的东西在产业来看,我个人觉得像人形一样以机器人商品形式走入家庭社会从事各种家务劳动等都没有机会这十年都没有机会,成本、安全、法律,包括具体能干什么事情,很难(有机会)。
雷锋网:您教过那么多学生,他们出来创业做了很多项目,你看到他们从一个小的种子慢慢变成一个小树、大树,有时候你作为创业导师,科技咨询顾问看了那么多项目,那些走得长远的创业者他们有没有什么共通的特质?
王田苗: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很重要,作为一个人性角度来说,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其实特别特别重要,不应该拿一个模子来去衡量,比如说这个人只有当科学家才成功,这个人只有当企业家才成功,,其实他在这个社会的三万天,首先只要健康、只要快乐,不给社会带包袱;其次,他在自己的奋斗过程中,对社会、对家人有那么一点点贡献,就很好了。所以我一直在想,对学生来说,他如果想去当科学家,如果想去当创业者,如果想到非洲、到南极、到没有人的地区去探险未知的事情,我觉得都应该去尊重他的原则,这是他人生,不是别人人生。
然后再来讨论企业的创业者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容易扁平的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人,希望在一次交流或合作中发现他各种企业家关键要素,梦想、胸怀、冒险、勤奋、好心、领导、执着、责任等等,其实是很难的。事实上他是一个人,也是一个随着环境不断发展成长,也是一个逐步完善过程。
你问那些走得长远的创业者有没有共同的特征,我觉得第一个特征就是他们很容易了解客户的痛点需求,富有激情去创造研发出一个产品、或创造出一个软件模式来服务于别人,他为此感到特自豪自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对客户的需求有极其强的兴趣,他的自豪感是通过服务于别人形成的,比如说我的软件你用了、我的产品你用了,感到一种自豪,我觉得这个特别特别重要。
第二个就是创业的过程中,一个人是很难的,需要领导力来协同、协调,或者说资源的拿捏,什么时间什么事情最重要,你会发现有的人很敏锐,他会把所有事情放下来就抓那个最重要的事,我们有时候把它理解成“重点、时点、买点”。我们打牌,次序经常是出错的,如果这个大势比较好,出一点错一样能赢,但是在竞争的环境下,那个牌不能出错一点。而且赢了要学会宣传自己。
前面两个条件比较基础,往后走还是要有野心,有野心就有动力。野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荣誉感,来自于财富感,来自使命感,这个特别特别重要。野心之后是不可替代性,我们称为在技术上或者在某些方面比别人要厉害,所以他必须非常“专”。还有就是必须具有执着精神,不能放弃。如果没有一种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基本上就会半途而废,你会经常发现这个人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
还有一点,我们称为学习的能力,因为环境总是在变化。事物是这样的,最上面才是责任。
总之,要先服务于客户,有一个好的产品与务实简单商业模式;第二是有野心与专注专一精神,想把企业做大,让他的企业有竞争力;再上面是有持之以恒的学习,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就是这样过来的。
雷锋网:您在判断一个早期科技项目具不具备投资发展价值的时候会用到这套方法论吗,您能在很快速的时间内看出一个人具不具备这些品质吗?
王田苗:(因为在这个行业很多年),有人会邀请我作为科技顾问看一些项目。我们见一个项目BP,多数是半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阅览或交流,这么短时间来判断刚刚说的这么多的事情确实比较难,有的项目说了很长时间都是在说创新、复杂商业模式,有很多产品,有很多演变营销模式,好像世界或全中国都是他的市场,或者这个团队多么优秀等等。因此,我们交流的时候往往是这么若干阶段来了解的:
第一个,首先你要告诉我的东西有没有解决某一个市场或行业的痛点,你有没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这个我是特别特别关注的。一个初创者解决的这个事情,要反复问为什么是你的呢?所以支持创业者,总是会支持那种敢于开拓、对市场有敏锐性的人物,这个如果有,如果我们又对市场上的趋势把握比较好,而且估值合适,我觉得就可以关注。
还有一种可能,他的技术产品,好像不可替代性看不明白,不那么高。这时候怎么办呢?那就看他的市场渠道开拓能力,比如说我和某某企业签约了、我拿下某某渠道的单子,这个订单是多少,客户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最后你会发现,他的技术强不强就弱化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渠道做上来以后,他有这种野心话,会把这方面所获得的资源或者费用,再去投入到技术,或者再吸引有技术的人员。所以对我来说,这两点或一、或二,特别重要。
第二件事情,再来看这个团队他们是不是创业过。因为在中国,变化太多,诱惑也太多,如果没有创业过的人,他们往往不稳定,有时候把事情想得跟天堂一样的;有时候受到挫折以后,觉得谁也容不了他,就像进地狱一样。为什么有人喜欢让他有二次或三次创业的经验?一两次创业经验是很重要的。
然后再来看他背后的一些资源。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BP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一上来给你讲商业模式,好像全世界都是他的市场,10亿中国人都要用他的。这些创业者,我都表示敬畏。第二个误区:爱讲自己的团队背书,爱讲团队研发了许多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我这个也能干,那个也能干。这个我觉得说的太大,也就太空,当下应该专一专注。
当然还有一个,还要看创业的团队齐不齐全。其实就是三个,一个是市场的总管,我们叫CEO,就是看运作、看营销;第二是技术与产品;还有一个是内部协调与服务。这三个人具备的时候,这个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相对能自行运作的细胞一样。如果他要缺一个核心人员,如果招聘,也往往需要磨合大概又需要半年以上。所以我们在创业团队中,还是很希望能见到CEO、CTO和COO的,就见这三个人,在创业初期的时候这三个人特别重要。
关于你说的创业者,我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说,我们要把他看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而不要从一个成功人的角度来看待他。这个人的造化好,这个时代赋予他的条件好,他又善于学习,他就会在发展中不断成功。
P.S.:王田苗教授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寻求创新发展,同时和资本市场紧密对接,与雅瑞资本、赛航基金、红杉资本、真格基金、顺为资本和海泉基金等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感知识别、新材料和微纳制造等新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同时联手在未来3-5年时间里,于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社交娱乐机器人、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和无人驾驶汽车等热点领域加强合作,致力培养出更多的像ninebot一样正在改变世界的独角兽公司。
附:《专访机器人“泰斗”王田苗(下):机器人未来三大重点应用领域》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