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智慧城市 正文
发私信给王德清
发送

0

智慧城市,要几个大脑?

本文作者:王德清 2021-01-27 15:25
导语:“城市大脑”不能脱离整个数字化循环系统孤立构建

智慧城市,要几个大脑?

作者 | 王德清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如此描述城市。

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智慧城市也正式朝着“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这一“初心”去建设、发展。

但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

对于这一问题,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至今都没有出现一个可以让学术界、产业界都能够认同的答案。

也正是如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历经了8年多的时间,但仍然备受着诸如“智慧城市为什么还不智慧的?”此类的质疑。

但我们不禁要反问的是,8年了,我们城市真的不智慧嘛?

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GDP达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现实是,2020年开年,新冠疫情肆虐,我们看见了武汉封城。2020年春节假期结束,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复工复产面临了巨大的难题……

正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所言:“中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对此,不禁要深问一句,2020年,中国GDP取得这么好的增长,究竟靠的是什么?

回顾2020年,人们除了在为医务工作者无私逆行和举国体制、奋斗精神的感动外,也在享受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健康码”的快速问世,为处于疫情之下的人们提供了出行的方便。AI测温设备的应用,避免了公共场所人员的聚集,同时也为工厂复工提供可靠的保障;政务服务可以足不出户,用手机就能办理,甚至可以“秒批秒办”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显然,我们城市能够快速实现这些功能,并非是疫情之下赶工几日就可以完成,其背后也正是8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积累与沉淀。

必须承认的是,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走过弯路,很多城市智慧化建设初期存在重硬件、轻运营;城市内有多个行业大脑等现状。

对此雷锋网与浪潮集团副总裁姜振华、中国系统数字城市平台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马建威、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CTO胡玮、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相斌斌、腾讯云智慧城市业务相关负责人(排名不分先后)针对“智慧城市到底需要几个大脑?”这一现实问题展开了讨论,希望以此来厘清智慧城市当前建设的现状。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智慧城市呢?

对于每一个要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来说,首先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未来的城市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马建威(中国系统)对雷锋网表示到:“未来的城市应该具备全面感知、能预警、会分析以及快速反应和联动协同的能力,可以像智慧生命一样‘聪明’,对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并依托城市自身能力及时、自动地发现城市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自主化修正,达到长期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

胡玮(平安智慧城市)也表示到:“新型的智慧城市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具有数据开放共融共享、城市治理高效有序、市民服务全程全时等典型能力。

智慧城市,要几个大脑?

在姜振华(浪潮集团)看来,城市要实现智慧化发展,需要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赋予城市具备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能力。

“具体实践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围绕‘优政、惠民、兴业’整体发展目标”姜振华接着说到。

可见,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对此,腾讯云相关负责人对雷锋网表示到:“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是包含在广义‘城市要具备的能力’范畴的。”

在其看来,可从三个层面表达对未来或今后可预期的一个时期,智慧城市要具备的能力:

  1. 全域数字底座能力:打造融合、弹性、智能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全面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连接、新计算、新交互和新安全等泛在支撑能力;

  2. 一体化融合引擎能力:提供可拔插、一体化能力中枢,包括服务融合平台、应用融合平台、数智融合平台、以及身份融合平台,实现通用数字化能力的高效和高阶供给;

  3. 细分服务、协同、监管、决策、治理、产城六大领域能力:以政府、民众和企业/机构三端流量连接为经,以多维度专业数字化能力抽象为纬,六大能力平衡交织发展,共同构成各领域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操作系统”。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需要打造一个支撑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赋能平台”姜振华表示到。

从几位嘉宾的回复以及政府发布的相关行动计划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能力以及相关平台建设上,政府与相关服务商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据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相斌斌表示,对于政务云的建设,在此前两年中备受国内诸多城市的关注,并达到了建设高峰。

在Gartner 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成熟度曲线中,政务云在曲线上已经相对成熟,到了规模化部署的阶段了。

在其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在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共享、数据融合过渡,少数相对较领先的省市数据融合已发展至相对较高的水平,并已开始落实应用的深化以及业务的创新。

政府与相关产业对于智慧城市基础建设达成共识,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不禁让人深思的是,为何在上层的城市大脑建设中则会出现多脑的情况呢?

城市为何会出现多脑?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一场摸底考试,在这场摸底考试中,无论是城市管理者、学术专家还是智慧城市服务商都清晰的认识到,建设城市大脑的必要性。

在胡玮看来:“城市大脑作为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使城市治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且向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城市大脑可以让城市更智慧,而且这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市,要几个大脑?

数据显示,截止2020 年6月,全国已经有数百个城市宣布建设城市大脑,阿里、腾讯、浪潮、中国系统、华为、百度、科大讯飞数百家科技企业宣布进军城市大脑领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泛城市大脑”技术规划。

虽然都叫城市大脑,但每个厂商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各不一样,也就导致目前业界对城市大脑的认识也众说纷坛。

“各大厂商及政府都在尝试从自己的视野去解答城市大脑,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姜振华继续说到:“一是城市大脑已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标配正所谓有需求才有生产,各地政府把城市大脑作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二是每个城市对城市大脑的需求不尽相同,有的聚集于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有的聚集于交通、政务等行业应用,所以才产生了不同厂商的不同理念和解决方案。”

腾讯云则对雷锋网表示,城市出现多脑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大脑”源于市场,自始至终缺乏一个权威的、精确的定义,很多地方或厂商将“数据聚合展现”和“局部决策”等能力认定为城市大脑,造成了“此脑非彼脑”的情况。

其次,很多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浪潮中普遍产生的“数字化转型焦虑”,在缺乏科学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盲目复制发达先进地区的数字化能力,正中市场侧业务拓展下怀,建设了很多以大屏系统为代表的“空脑”系统的情况。

而在这两重原因叠加,以及缺乏统筹和顶设情况下,政府治理条块中普遍产生各种大脑,与已有的治理体系和服务对象产生排斥作用,造成了“脑梗”现象普发的情况。

同样,在姜振华看来,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城市大脑建设规范和标准,国内先行城市在数百家科技企业的帮助下根据各自的理解和探索,按照不同的技术框架展开建设工作,会产生以下问题:

  • 城市各领域的人、机器、AI 系统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以无障碍的连接到城市大脑的系统中,还会存在部门孤岛,行业孤岛、企业孤岛和地区孤岛的问题

  • 城市的各种需求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统一解决;

  • 承建城市大脑的科技企业之间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一个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工作往往被企业巨头垄断,中小科技企业很少有机会参与;

  • 当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需要实现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时,当前城市大脑建设方式的弊端将会凸显。

大脑建设之困,该如何纾解?

“数字城市是一套多元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众多的领域,例如公安、交通、城管、环保等。各个领域的管理者都面临所在领域决策、分析、精细化治理的问题,他们的需求与城市大脑的设计理念是契合的、是具备一定的一致性的。因此城市各个领域的管理者也希望拥有自己的“行业大脑”,来满足自身的管理需要。”

正如马建威所说,城市中各个领域的管理者实际上都有建设大脑的“需求”,但不同与此前各部门信息建设的是,目前,政府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烟囱式建设带来的问题,打破信息孤岛、去烟囱化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方向。各个城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的设立也正是为了推进城市多部门及行业数据共享工作。

在其看来,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开放标准,但是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随着技术的成熟、数字城市采用统一统筹建设模式以及政府要求,数据融合共享、服务融合集成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深入,有效规避新的数据烟囱产生。

智慧城市,要几个大脑?

同样,在腾讯云看来,包括城市大脑在内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系统,如果不做好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配套保障,都有造成城市新的数据烟囱的可能。

“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履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权益,数据权属的演变和新的数据壁垒的形成,往往都有深层次原因。在目前的城市治理体系内,行政的条块——数据的条块——城市多脑并存有着深刻内在联系。与其改变多脑并存的问题,不如考虑如何让多脑更有效的协同。

从方法论角度看,如果每个条块的“大脑”都是建立在畅通的自身数字循环中,可以持续迭代实现本领域的最优决策,并且开放数据的共享和实现横向纵向协同协商,不失为现阶段智慧城市大脑体系建设的“最优解”。

当然,对于正在建设城市大脑的城市来说,“城市大脑”不能脱离整个数字化循环系统孤立的构建

一个合格的“城市大脑”,需要建立在泛在的万物互联感知体系、完备的数据治理体系、跨场景跨用户的应用支撑体系等的支持,以及配套体制机制的保障之上。

从概念上讲“城市大脑”是城市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建立在一系列高水平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基础上。

其次,城市的“大脑”需要站在整个城市乃至城市群的层面,实现或逼近实现城市复杂巨系统的全局决策最优化问题。

除此之外,在姜振华看来,业界也亟需出台城市大脑建设的统一标准。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到。

显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管理者也应该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

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多位院士多次提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过程。因此,打好地基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此外,相斌斌对雷锋网表示到:“因为政府不是一个纯技术的角色,所以对于技术的把控很大程度上是受服务提供商的影响,而这将会给政府带来一个新的挑战:政府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节点的把握。

“Gartner认为,政府如何做到不盲目地被新技术所引导,不盲目地去做风险较大的投资,或者说不合时宜的投资,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其看来,一方面是新技术是否成熟会给城市带来一些挑战,另外一个大的挑战在于安全和隐私层面。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其实都是在把原有的,物理的城市,在一个数字化的空间里面构建地更加完整和丰富。也就意味着城市中数据的采集在未来会逐渐丰富。”

显然,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其首先应该对技术保持中立的态度,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但同样也不可因噎废食,拒绝或抵触成熟技术在城市中的落地应用。

对于智慧城市服务商而言,时时刻刻都要将城市的安全放在首位。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科技快速的发展,因此,很多人将生活中的一些改变当做理所当然的变化,对于城市的改变已经‘看不见了’。”

这是一位智慧城市从业人士在与雷锋网作者闲聊时说的一句话。确实如此,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然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成为生活已经成为“常态化”,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变化。

但显然,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新技术的“试验场”。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更应该“看得见”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所发生的改变。

也正如姜文电影中的台词一样: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云基建主编

云基建主编,关注云计算赛道,寻求报道、爆料请联系作者:15811539880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